我们追溯世界幼教的起源,要回到古希腊时期,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看法与主张。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在《理想国》中提出关于幼儿教育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在《政治论》中主张教育要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他还提出按人的身体成熟状况划分年龄段的构想。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约35-约100)提出,人的教育应从摇篮开始,要注重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强调周围环境对儿童最初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自5世纪后,欧洲进入中世纪,文化和教育几乎为教会所垄断,幼儿教育思想发展变得缓慢。直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推进,西欧社会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主张提供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条件,开始逐渐重视儿童教育。
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与教育家马丁•路德(1483-1546)发表于1530年的《论送子女入学的责任》一文中,提出国家应实行义务教育的问题,认为政权有责任迫使老百姓送其子女入学,这是有益的。
马丁•路德强调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出发,注重“兴趣”和“推理”,倡导运用实物和实例进行教学。在语言教学方面,他强调运用各种生动的对话形式;在宗教教育方面,他主张一面用宗教音乐激发儿童的情感、信仰,另一面又编写了语言浅显易懂,并配有木刻画的《教义手册》,他因而也被誉为“圣书直观教学之父”。在《为基督教学校致德国市长和市政官员书》中,路德还提出了应该用娱乐和游戏的方式教育儿童。
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1592-1670),于1632年出版了《母育学校》一书,在人类史上首次制定了6岁以下儿童详细的教育大纲,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之一。夸美纽斯认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步阶段,父母是儿童们的第一位老师。在《母育学校》里,夸美纽斯遵循儿童的自然性原则,认为教育内容应由简到繁,从感觉(看、听、尝、触)训练到宗教信仰的培养,形成梯度,循序渐进;教育方法应简单灵活,易于操作。他对儿童的道德培养极为重视,内容有12项之多,由饮食起居一直到宗教礼仪,要求合理得当。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
夸美纽斯在他的教育学巨著《大教学论》中,第一次把教育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完成了教育理论上有史以来的重大变革,并高度评价了教育对社会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
英国哲学家和医生约翰·洛克(1632-1704),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启蒙思想家和俗称“自由主义”之父。认为是英国最早的经验主义者之一。他认为,最初的心灵像一块没有任何记号和任何观念的白板,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一切知识导源于经验是洛克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他的认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在他看来,天赋观念论者所说的那些天赋的原则和观念,实际上也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洛克的这一学说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首次出版于1693年)中综合分析了“绅士”的特点,提出以体育、德育和智育作为教育的核心部分,这些思想上承文艺复兴时期蒙田的教育理论,下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学前教育雏形的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工厂托幼机构,名为幼儿学校。
为了普及教育,欧文主张建立教育制度,实行教育章法。欧文认为“教育下一代是最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所在”“是世界各国政府的一项压倒一切的紧要任务"。他还详细地列举了教育法案的具体条款,如教育部门的领导人选、教师的培养、经费的开支、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确定、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并阐述和论证了立法的理由。
他认为,一切学龄前教育机构,必须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他们对同年龄者的同志感情,然后发展经济的和社会的习惯与特性。欧文在培养幼儿成新人的实践中指出,培养儿童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具有重大的意义;给儿童详细解释他们行为的性质,教育他们具有团结友爱的品德,进行经常性的关于自然、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谈话,注意美育的各种作业。注意爱好劳动教育。
德国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创始国。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贝尔(1782-1852)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将游戏列入课程之中的教育家,因此被誉为“近代幼儿社会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和“幼儿教育之父”。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一整套幼儿园教育体系,大力提倡幼儿园运动,在幼儿教育史上开创了新的时代,在欧美国家中影响深远。
Kindergarten,意为幼儿园,garden,有花园之意,幼儿园如同花园,幼儿如同花草,教师犹如园丁,儿童的发展犹如植物的成长……
1816年,他开办第一所学校,儿童们布衣粗食,或在田间劳动或在森林中散步;
1826年,他创办《教育家庭》周刊,他的代表作《人的教育》出版;
1836年,他创办了“发展幼儿活动本能和自发活动”的儿童游戏活动机构,创造了符合教育要求的游戏材料——“恩物”;
1840年,福禄贝尔为这个机构创造了一个新词——幼儿园(kindergarten)
福禄贝尔建立了一套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课程,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尤其是活动本能因而对儿童的教育,不应加以束缚、压制,也不应拔苗助长,而是应当顺应其本性,满足其本能的需要,如同园丁顺应植物的本性,给植物施以肥料,配合以合适的日照、温度。如此,蕴含在人里面的神性将得以在人性里逐步被唤醒而体现出来。他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玩具、游戏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的思想对今天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观点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8年5月,为了寻访学前教育之根源、探索教育融合之实践,华夏未来幼教集团管理团队及课程研发团队远赴德国进行考察与学习。聆听出生地博物馆里童年时代福禄贝尔幼稚园小朋友、现在的讲解员讲述福禄贝尔的生评以及他教育的真谛;漫步布兰肯堡小镇,按图索骥重温福禄贝尔曾经于1837-1844年间留在这里的观念与思想;考察福禄贝尔幼教集团旗下幼儿园的办园策略与课程价值,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2018年9月,华夏未来幼教集团正式展开“自主游戏计划”的课题研究,力争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孩子主动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的养成,让每一名儿童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获得各领域全面发展!
在那之后的年月中,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特梭利创建的儿童之家、创造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瑞士近代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创始人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学创始人之一约翰·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理念;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还有伴随社会的巨变而来的华德福教育体系、意大利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美国高瞻课程等世界幼教思想正如雨后甘露一般浸润着我们的心田,所有幼教人都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领略其精华,世界幼教也将在他们的滋养与引领下不断向前发展,开启新的篇章!